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

地鳴警鐘

黃土漫天震山崗
看不見沙場馬蹄揚塵的雄壯
地鳴狂吼撼九霄
聽不到戰陣搖旗吹號的吶喊
只看見山崩地裂的驚恐
唯聽見群眾驚慌的尖叫

難道是古馬雅人預言成讖
莫非是2012提前來到
敲響地鳴的喪鐘
是啟示錄的末日嗎
讓大地毀於一旦
指上的傷痕 見證
甲仙百年地震的驚嚇














後記:
昨天(2010/03/04)的甲仙百年大地震,
成了記憶中難滅的驚慌,
對於昨天的感受,只有三個感覺,
驚嚇,非常驚嚇,到極點驚嚇

昨天地震時,我正在家中,
地震來到時,原本以為30多年的老國宅,
抵擋不了強震,擔心屋宅會倒塌,
急著打開大門,保持出路的通暢,
慌亂之中,左腳踢到桌椅,
左腳指因此挫傷瘀血,
我成為百年地震,未錄案的受傷者。

所幸,佛菩薩護祐,
這次地震沒有人死亡,是不幸中之大幸。

2010.03.05刊登於無名部落格



宮崎駿的人天和諧理念

日前,與好友討論宮崎駿動畫──《魔法公主》(もののけ姫),
近日閒暇時,重新找來《魔法公主》DVD再看一次。

1997年這部動畫預告,是宮崎駿的封筆之作,
很少上電影院的我,為了這部「封筆之作」,特地去電影院觀看,
當然,現在回想,有種感覺,我們被宮崎駿開了大玩笑,
因為,繼《魔法公主》之後,宮崎駿陸續推出許多動畫,
例如《神隱少女》、《霍爾的移動城堡》、《崖上的波妞》。

(嚴格來說,《貓的報恩》雖是吉卜力工作室作品,
我不認為《貓的報恩》歸類為宮崎駿作品,
    宮崎駿僅是企劃而已。)

《魔法公主》是宮崎駿所有作品中,最為沉重,最有議題的作品,
它不像是《龍貓》、《崖上的波妞》,它不適合小朋友觀看,
也因如此,這是宮崎駿所有作品中,我最為感動的一部動畫。













宮崎駿動畫《魔法公主》(もののけ姫)的海報
 圖片來源:轉貼自維基百科


男主角阿席達卡(アシタカヒコ),
是一位蝦夷族少年,他為了保護部落而受到詛咒。
好友曾與我討論阿席達卡日文發音(Ashitaka),
Ashitaka與日文「明天嗎」音近,是否有特別的意涵呢?

我找了資料,這時真要感謝網路的發達與便利,
維基百科的資料,阿席達卡(Ashitaka),
是出自於以意宇六社的舞台神話人物,
即「阿遅鉏高日子根神」
(アヂシキタカヒコネ,取諧音相近Ashitaka)。
再加上宮崎駿將男主角設定為蝦夷人(日本北海道原住民),
蝦夷族至今能保有傳統的方言,
或許阿席達卡(Ashitaka)在方言中,
因與神話人物有關,而非我們猜想的「明天嗎」意涵。

宮崎駿並非將阿席達卡塑造成一位英雄人物,
我的認為,阿席達卡很像日本戰國武將──真田幸村,
在現今的功利主義,阿席達卡或真田幸村,
他們都被捲入不同團體對抗的戰爭中,為實踐理想,
即使毫無勝算,依舊為理想而戰鬥,
只是阿席達卡結局是幸運的,他被解救了,
然而真田幸村,卻是為理想,在關原合戰中戰敗慘死。

目前的日本或台灣的政商界,
都很缺乏這一類的「理想實踐者」,
直到日前新聞,我看見了一群為生活或理想,
對抗不公或黑心暴利(暴利)的民眾,
他們不是耍聰明者,更不是不擇手段的利益追求者,
這些理想堅持的背後,是像《魔法公主》訴求內容,
利益與環境的破壞,二者之間要如何選擇?是該追求利益?
還是人與自然真正和平共處?

雖然人類生活一樣,脫離不了經濟利益,
但是不擇手段的利益追求,最後像《魔法公主》中黑帽大人一樣,
得不到真正的利益,還造成毀滅的開端,
這種非常可笑的事,在《魔法公主》是一個理念訴求,
感嘆在現實生活中,卻是大環境的一部份。

2010.07.29刊登於無名部落格


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

傾聽大自然的樂章──《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》書籍介紹

這是一本,我原本在2011年就已經寫過書籍介紹,
那篇文章名稱是〈誰才是外來客〉,
網址請參見──

如今這本《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》,
我再次重新閱讀,以不同的觀點、筆調,
再次寫新的書籍介紹,推薦大家閱讀!
本書富含文學趣味,適合親子共讀的生態知識書!
過去,整整將近十年的歲月,
苦苓從鎂光燈前銷聲匿跡,一如戰士卸甲歸野。
他遠離塵囂,來到陽光普灑的大自然,
以大地為家,與森林為友。
在這裡,沒人在意他的過去,
他重新學習真誠看待自己、坦率面對世界。













※《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》書籍封面


其實,我不喜歡苦苓,特別是他以前有關兩性的文章,
就如同他在《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》自序中說:
不是我不要它們(苦苓以前的作品),
 是讀者,讀者不要我了。

但是,《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》讓我對苦苓改變觀點,
原來一個人可以徹底改變,
特別是擺脫塵世紛擾,有更大更好的變化!
多年來,森林的樸實無華沉澱了苦苓的心靈,
如今,苦苓要用他的森林筆記,
療癒每一顆遠離自然的人心。

的確!我們的心靈,
遠離大自然太久,太習慣身旁的科技產品,
已經有多久,沒有好好停下來,觀看路旁的草木、路樹?
已經有多久,沒有好好體會,自己與大自然律動的心跳?













※我們已經有多久,
 沒有好好體會,自己與大自然律動的心跳?
 照片內容與拍攝地點:宜蘭望龍埤步道


透過苦苓與泰雅女孩瓦幸的對話,
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堅韌、聽到了自然的樂章、
呼吸到曠野的清新,更明瞭了生死的無常!
透過文字的描寫,跟著苦苓的腳步,
一步步走進未知的自然世界!
踏進最神祕的領地,單純暢快的享受山林之美!

在本書中,苦苓不用生物學枯燥的分類,
不用生澀的學術術語來介紹書中動植物,
不依「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」的專有名詞,
來劃分雪霸國家公園的生物種類,
他用一種幽默又充滿想像力的方式,
來引導讀者瞭解大自然,做為生態解說的參考、
自然文學的欣賞、環境教育的教材....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書插圖繪者,
也是的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王姿莉小姐,
藉由兩位共同作者攜手合作,相得益彰,
帶領讀者進入文圖並茂又魔幻的大自然。

俯瞰山林、仰望星辰、細讀荒野。
苦苓將邂逅森林萬物的驚喜與過程一一記錄、書寫。
全書以他和一個泰雅女孩瓦幸對話的形式,
透過詼諧的筆調呈現大自然的奧妙與趣味,
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生態知識、體會大地之美,
更能領略自然文學之美,以及作者童趣、純真的一面。

例如:我們再外面,看到飛翔的蜻蜓,但那真是蜻蜓嗎?
有一種昆蟲,叫做「豆娘」,豆娘長得和蜻蜓一模一樣,
我們常常傻傻分不清,要怎麼知道牠就是豆娘不是蜻蜓?
苦苓以詼諧的筆調,透過對話解說:
很簡單啊,停止不動的時候,翅膀向兩邊張開的,
 透明的翅翼,那是蜻蜓。
石頭上的那些,停下來的時候翅膀是合起來的,
 一雙雙閃著金屬藍光的翅翼,就是豆娘啦。














※「蜻蜓」的特色──
 停止的時候,翅膀向兩邊張開,翅翼透明。
 圖片來源:轉貼自維基百科















※「豆娘」的特色──
 停下來的時候,翅膀合起來,翅翼閃著金屬藍光。
 圖片來源:轉貼自維基百科


此外,苦苓透過與泰雅女孩瓦幸的對話,融合原民文化,
更進一步解釋豆娘和蜻蜓的特性──
那妳有沒有發現,牠們通通向著同一個方向?
對厚!為什麼會這樣?牠們有頭目在指揮嗎?
沒有耶,妳再想看看是為什麼?
瓦幸左看右看,又更靠近一點,豆娘驚飛起來,
不久之後落下,仍然四散的、頭尾一致的朝著溪流的方向。
她又看又想,只聽得到竹林裡風吹的沙沙聲,
我知道了!」「因為風嘛。
風是這樣吹過來的,
牠們如果不順著風的方向停著,一定會被吹得東倒西歪的,
原來牠們沒有頭目,風就是牠們的頭目.....。

這一本書,不光是教導我們,如何認識大自然?
這一本書,更是讓我們提升心靈與自然的互動。
對大自然多認識一點,珍惜之心才會出現。
透過閱讀這本書,也能用生動的方式,帶著孩子認識台灣之美。
不但大人適合買來自己閱讀,更適合讓父母、
老師用來作為教導孩子的好教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