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

日本人氣僧侶作家──小池龍之介《不為難自己的練習》介紹

台灣對於日本的佛教,或是日本的出家人,大多抱持著一種態度,
就是日本的僧侶很不一樣,可以娶妻,可以飲酒、吃肉。
因為這些不同於中國佛教的文化,大多認為日本佛教或是僧侶,
有點「怪怪的」,沒有可取的實修經驗或智慧可言。

真的是如此嗎?日本人氣僧侶作家──小池龍之介,
他的作品,幽默、平實帶有智慧,
讓我對日本佛教或是僧侶,有了不一樣的觀點與認知。

《不為難自己的練習》書中的內容,
小池龍之介將佛陀的教法,搭配他的自身體會,
精煉出 25 個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「自我為難」課題,
從中搜尋出適合現代人學習的智慧工具書。
同時收錄日本漫畫家鈴木智子繪製的幽默漫畫,
讓讀者忍不住會心一笑,把所有的包袱都卸下,
在每一個當下裡解放自己,找回平靜的自我。













※《不為難自己的練習》封面照片

作者認為,本書所說的「不為難自己的練習」,
指的就是--
憑藉意志力,來控制容易引發不快感覺的精神迴路」。

「我喜歡為難自己....」
會說出這種話的怪人,在這世界上應該是少之又少吧!
至少就一般正常人來說,
主觀的看法應該是「我才不想為難自己呢」!

作者點出清楚,我們往往在不經意之間,做出為難自己的事情。
舉例來說──因為工作不順而遭到他人冷眼相待,
任誰都會感到大受打擊,甚至悶悶不樂。
這種時候,通常會告訴自己:
「不要受別人影響,要趕快轉換心情才行!」

實際的情況往往是,即使經過兩小時甚至大半天,
自己的情緒還是困在那裡,還是會忍不住想起那一幕,
難過得唉聲嘆氣,心裡直想著:
唉!居然在那種地方犯下那種錯誤,真沒用!
萬一因此失去大家對我的信任,該怎麼辦....

這就是我們的本性──明知不該如此,
但就某種意義來說,
心靈深處卻潛藏著一股「就是想為難自己」的衝動。
假如放任不管,讓「為難自己」變成習慣,
心情變得容易亢奮激動,甚至焦慮不安、慌亂緊張、
暴躁易怒,因而破壞了心靈的平靜。

隨著「為難自己的習慣」愈積愈深,
對人的態度,也會在不知不覺間,變得嚴苛失去寬容,
將會使自己的人際關係,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。

這也是小池龍之介寫作本書的目的──
為了防止情緒暴走失控,
就來試試「不胡亂為難自己」的練習吧!
──這就是本書的主旨。

練習心靈的方法,其實是非常簡單的,用身體和心靈去確認──
這件事究竟會增加苦痛?或是減少痛苦?
換言之,就是練習用自我覺察,
加強自己的自覺,自覺變得清明之後,
腦內所形成的主觀意識或錯覺,就能加以去除。
如此一來,可發覺日常生活當中的許多小事,
都可能在不知不覺間,衍生出痛苦。

這樣的方法,即是佛陀對弟子們的教誨──「四諦八正道」,
用一句話來說明,就是「找出苦痛的病原菌並加以治療」,
再換個說法,就是「不為難自己的練習」!
便能實現心平氣和、幸福過一生的願望。

作者也說明──假如各位在讀了本書之後,
能夠察覺
唉呀呀,原來我在不知不覺間為了這件事情在苦惱啊!
進而能夠調整心態,積極面對的話,
本書的目的應該就算達成一半了吧!

《不為難自己的練習》書中,作者不將佛陀神格化,
也不會將各位讀者局限在「佛教」的框架裡。
所以,作者認為本書既不是「宗教」書籍,也不是「佛教」專書,
而是適合現代的人來學習,能夠解除心靈痛苦的工具書。

閱讀本書,我前後總共讀過5遍以上,
書中很多的章節,篇名非常有趣,
例如〈成為心態成熟的大人〉、〈品味孤獨的感覺〉等,
最有感觸的三篇,就是--
不選「愚昧之人」作為生涯好友或伙伴〉,
以及〈從自己做起〉、〈自己沒做到的,不要教訓別人〉。

這三篇文章,我曾經教導他人閱讀,
現代人的通病,就是--
自己做不到,老是要求或教訓別人要做到」!
這種現在很常見,例如:
家長要求小孩快去寫作業,自己卻盯著電視的8點檔猛看....
上司要求屬下要為工作認真,自己的言行卻很機車.....
似乎,我們忘卻了什麼是「自省」?
什麼是「身教重於言教」?
佛教有一個名詞,叫「自利利他」,說的就是「從自己做起」!

而〈不選「愚昧之人」作為生涯好友或伙伴〉這篇文章,
作者直接明說一個道理──
所謂的「愚昧之人」,是指一個連自己情緒都處理不好的人,
如果你選擇這樣的人,作為生涯好友或伙伴,
日後會因為對方的情緒問題,而受到牽連,波及自身的情緒,
除非是不能割捨的關係(例如親子),最好還是慎選朋友或伙伴,
因此,當找不到真朋友時,更應該要潔身自愛,獨步前行。
不然的話,寧願自己一人,就像兀自突出的犀牛角那樣。













※找不到真朋友時,寧願自己一人,
就像兀自突出的犀牛角那樣。


這篇〈不選「愚昧之人」作為生涯好友或伙伴〉,
很適合為愛盲目的現代人閱讀,
或是教導給茫然即將誤入歧途的小孩,
太多的為愛而生恨的殺人新聞,就是選「愚昧之人」作為伴侶,
現代人容易陷入這樣的迷思當中,總認為「非交個好朋友不可」,
或「沒有情人相伴好寂寞喔」,結果盲目追求交友的快感,
卻沒有明智選擇對象的優劣,導致許多問題產生。

正因為如此,小池龍之介清楚說明:
假如自己周圍的朋友,全都是基於某種條件才交往──
例如:想找個人對我大方付出、想找個人經常聽我發牢騷等,
特別是「想找個人和我一起數落某人的不是」,
這種找人吐苦水現象,
因為我討厭A,而和一樣討厭A的B在一起,
如此一來,我們就可以互相發洩對A的怒氣。

剛開始可能會愈講愈開心,到最後往往會因為憤怒的煩惱,
日漸擴散壯大,終至無法收拾而跌落痛苦深淵,
這因為誤以為互吐苦水是「興奮開心的」,
卻沒想到這樣的人際關係,對自己來說其實是負面的緣故。

所以,我的感想就和作者一樣,
假如自己周遭缺乏值得深交的對象,
那麼,不交朋友或情人或許也是個好選擇。
因為,同病相憐的這些朋友,不會增長自己的「德行與智慧」
只是喚起心中的欲望和憤怒,互相增加更多的煩惱罷了。

寧缺勿濫,是我的交友標準,
在缺乏好朋友時寧願享受孤單、潔身自愛,
正是促使自己「成為心態成熟的大人」的不二法門呀!

不過話說回來,正因為如此,
真的很感謝我的周遭,有教學相長,對我很好的長輩與朋友,
也有理解我的心意,能互談心事的知己之友,
這些摯友對我來說,是金錢無可取代的珍寶啊!


2013.09.06刊登於無名部落格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