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學會死亡,就學會活著──《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》介紹

我閱讀到這本書的時間點,正好是林杰樑醫師突然病逝的時候,
林杰樑醫師突然病逝,觸發我回想我父親突然病逝的那段回憶,
那時候的我,不敢看林杰樑醫師病逝的新聞,
更放下這本書,足足有三個多月的時間,不願意再看!

如同本書所寫的內容──
很多人怕看到有關死亡的象徵,
例如怕到醫院、怕進殯儀館、怕參加告別式、
怕經過墓園,或是忌諱談到死亡的話題。
一個人愈恐懼死亡、抗拒死亡、
愈遠離死亡、愈不去碰觸死亡的議題,
對死亡的恐懼與負面的想像,將愈難消除。

雖然我父親已經病逝十年以上,但是這件傷痛讓我學習到──
死亡不會因為過年過節而有所改變,
更不會因為歡樂氣氛而有所減少,
死亡是無常現象,很有可能在我們不注意的當下,說來就來!
所以,即將進入年底,當大家即將歡祝「跨年晚會」的快樂時刻,
在這樣的歡娛氣氛下,談論死亡,
會不會有點敏感?甚至討人厭、觸楣頭?

然而,根據數據統計顯示,死亡的發生自有原由,
生命的脆弱,無法逃避。
特別是忽寒忽暖的秋冬之際,或者是驟寒的嚴冬,
更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高峰時節。
死亡隨時都在發生,在台灣的現象就如醫學統計數據,
不會因為面對「跨年晚會」慶祝的快樂時刻,
而有太大改變,這樣現象,台語叫「世間有數」。 













※《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》封面照片


本書的作者──羅耀明老師,
認為人們不願意去面對、認識、接受死亡,
死亡就會變成緊箍咒,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。
如果能循序漸進地學習面對死亡、談論死亡,
或許對死亡的恐懼會慢慢從心中淡去。
因此,本書傳達一個中心理念──死亡教育的緣起與必要

「接受死亡」是一種能力,是一種心量,也是一種智慧,
這種智慧,不是天生的,必須透過學習而獲得。
隨時將死亡放在心上,是一個很好的下手處。
即使我們不願想到死,但在這世界上,確實天天都有人死。
如此一想,就會驚覺老病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。
因此,以平常心看待死亡,
把意外死亡、天災人禍放在心上,
就不會覺得意外是不平常、不應該的!

在初期佛教的《雜阿含經》修行方法中,有所謂的六隨念,
其中一個叫作「念死」,也叫做「死隨念」
意思是隨時隨地都把死亡放在心上,甚至感覺到死亡就在呼吸間。
「念死」,是《雜阿含經》的「六明分想」中正思惟修行方法,
簡單來說,「念死」是常如此思惟──
我的生命,因為某種因素,有可能明天就會結束了,
 假如這樣,我要用今天、當下的生命,
 好好努力度過現在每一時刻,不要抱持等明天,
 或是等未來的消極、逃避心態。

一般人幾乎都抱持著逃避的心態,說到死亡的面對,
有時候會說:「等我有空的時候再說.....
或者是「等我有空的時候再說.....
但是,我們的生命,只是因緣、四大和合,
可能因為意外、疾病、天災等等因素,明天就會結束了。

不過一開始練習死隨念時,的確很難平心靜氣,
想到自己死或家人死,還是會依依不捨、難過、沮喪,甚至驚恐。
羅耀明老師教導讀者,試著以正向思考的角度,
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,就會感受將死亡看開,
面對無常變化,也就可以逐漸自在起來。

提早接受死亡的觀念,提早學會生與死的智慧,
除了足以證明直接面對死亡,反而能讓生命過得更有意義。
一如暢銷書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的名言:
學會死亡,就學會活著。

面對親人的驟逝,除了承受巨大傷痛,以及對往生者的思念,
如何跟已逝的家人真誠對話,這必須有生與死的智慧,
因此,「學會死亡」不僅是臨終者面對的課題,
更是活著的家屬,面臨更大的考驗──
承受巨大傷痛之下,如何活得更好?

所謂跟已逝的家人真誠對話,不是花大錢幫往生者超度,
羅耀明老師解釋說:「真正的對話,應該是心與心的對話。
活著的家屬或許透過一封信,一張照片,或是一段思念,
讓彼此開心、放心,化為一股正向的力量,就是「真正的對話」。

這樣的方法,不同於傳統過往的宗教儀式與觀念,
認為活著的家屬太多的思念,會讓往生者留戀世間,
其實,這樣的禁止思念的方式,
除了讓家屬壓抑情緒,也有可能讓生者內心留下心結與遺憾,
例如我就是如此,我內心就有一段很深的遺憾,
礙於過去的家境不富裕,我從未送父親節禮物給我父親,
等到我父親驟然病逝,這份禮物,我永遠送不出去了,
這份傷痛,轉化成很深的遺憾,烙印在我心中,
每年的父親節,大家沉浸在歡慶的節日氣氛,
而我卻遺憾著──我沒有父親了!我再也送不出父親節禮物了!

然而,等到近幾年,我學習生死學的觀念,學會生與死的智慧,
我嘗試著與已逝的父親對話,我將思念轉化為動力,
或許我送不出父親節禮物,但是我把敬仰父親的心念,
轉化成敬仰我曾經受業、學習的師長身上,
正所謂: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。」
我敬仰我的師父、恩師,以及其他的年長者,
這樣的自我的內心對話,才轉化我心中的思念跟遺憾,
這樣讓彼此開心、放心,化為一股正向的力量,
就是羅耀明老師說的:
「跟已逝的家人真誠對話──真正的對話」。










※透過生與死的智慧,學會跟已逝的家人真誠對話──
 讓彼此開心、放心,化為一股正向的力量。


而樣的內心真誠對話,林杰樑醫師遺孀──譚敦慈女士,
也是用如此方法,讓內心的思念,轉化為正向的力量,
轉貼商業週刊的網頁資料,一篇由譚敦慈女士撰寫的紀念文──
《寫給我的亡夫林杰樑醫師:我會一直為你美麗》,
http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.aspx?id=ARTL000005965

所以,看完本書,透過書中的故事和範例,
我對生與死的智慧,學習到更大的祝福與力量,
本書中,羅耀明老師以「百無禁忌、又哭又笑」的實際舉例,
讓讀者學會以愛面對告別,懂得珍惜生命,
及時實踐愛、感謝與祝福的真諦,並珍惜活著的每一天!
原來,生死學可以這麼溫暖、動人又有趣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